布基胶带
布基胶带
布基胶带
当前位置: 首页 > bob官网网站 > 布基胶带
龙年做个龙手工
发布时间:2024-02-29 |   作者: bob官方平台下载

  甲辰龙年,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举办“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展出8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精品。这些文物上的龙或爬行盘绕,或腾跃奔走,或姿态轩昂,或灵动可爱,它们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写照。

  值此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上博小艺堂”以展览中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规范又不失个性的龙纹,结合美术创作中线与形的练习,动手完成一件可爱的龙手工。

  小口,短颈,双耳,扁圆腹,圈足。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一正面五爪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青花深沉,胭脂红娇艳,两色相映成趣。扁瓶颈部以胭脂红彩书写异体“寿”字,寓意百寿吉祥。底部落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一朝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烧,此类扁瓶应是借鉴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抱月瓶而来。有研究者认为《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所记载的“宝月瓶”“马褂瓶”即是此类器物。胭脂红为釉上彩,于雍正十三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管理御窑厂的督陶官唐英(1682—1756)在《陶成八年二月二十日《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提到希望将“选落之黄器、五爪龙等件,仍附运进京,以尊体制而防亵越。”但是乾隆所作的朱批中明确说:“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这里的“仍照原议行”就是在当地变价出售。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第五。除了龙,其他十一种生肖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龙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体。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神性动物。

  古人从创造龙开始,就赋予龙以神圣含义,这样的做法代代相传,并进一步融合、升华、神化,最后形成了龙是帝王象征的观念。至封建时代结束,龙更进一步是我们这个多民族汇聚形成的大一统国家的象征。归总起来,典籍中流传的龙的形象有三种。

  第一种,龙是一种能飞天潜水、与上天沟通的动物,常常与吉祥、好运相关联。这种说法多见于先秦文献,例如《乾卦·九五》的交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二种,龙是一种与雨水高度相关的灵兽,或是说负责行云布雨的神灵。龙的地位之所以被抬升并神化,可能与农作物的收成高度依赖雨水有关。舞龙求雨的做法应早已有之,而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方的正式礼仪也逐渐变成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如元宵节舞龙灯的传统。

  第三种,龙的形象是权力、尊贵与帝王的象征。司马迁是第一个直接说皇帝就是真龙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用了两件事证明刘邦是真龙天子。自此之后,龙成了帝王、尊贵、权力的象征,皇帝们开始以龙自居,凡其所用之物,均冠以“龙”字,例如所坐之椅为龙椅,所穿衣物为龙袍,所生之子为龙种等。

  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的五爪龙和寿字纹均以胭脂红彩绘而成。胭脂红釉瓷系以金为着色剂的低温单色釉瓷,亦称“金红釉瓷”。因这种釉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故又称“西洋红”或“洋金红”。釉烧温度约为800°C~850°C。在康熙珐琅彩瓷上已见应用,但将其作为一种釉单独用来装饰瓷器,则始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乾隆两朝,胭脂红釉瓷成为皇帝喜爱的名贵单色釉瓷。胭脂红釉中的金大约占万分之二,足见金的发色能力之强。胭脂红釉呈色有深浅之分,浓重者称“胭脂紫”,稍淡者称“胭脂水”,最淡者称“淡粉红”。

  中国龙纹艺术在宋代基本定型下来,并向着规范化、艺术化发展,跨入纯艺术领域。

  北宋美术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龙理论。他在“叙图画名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

  在该书的“论画龙体法”中又说:“自昔豢龙氏殁,龙不复扰。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归于泉,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今之图写,固难推以形似,但观其挥毫落笔,筋力精神。理契吴画鬼神也(前论三停九似,亦以人多不识真龙先匠所遗传授之法)。”

  从此以后,龙的艺术形象基本上皆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各个时期虽有小的调整,但总体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本次小艺堂以上博馆藏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姿态轩昂的龙造型,并进一步学习龙纹的基本范式,运用纸艺进行创意实践。在进行创作时,重点练习以线条分割形状,创造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

  观察文物,根据北宋郭若虚总结的“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的造型范式,对纹样做多元化的分析,并进行结构拆分。

  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线,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线”能将画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由此产生新的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线”能塑造形象,也能表达作者情感。

  在将动态转化为线条之后,我们可进一步将龙的每个部分转化为形状、大小、方向各异的几何形。再编一则小口诀,作为提示:

  完成结构分析后,我们郑重进入创作。首先,准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废边角料/彩色底图、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固体胶、丙烯马克笔。

  根据步骤②线条分析和步骤③几何分析的结果,初步拼贴龙的造型,可依据龙头—龙身—局部的次序。

  注意:“线”所塑造的形象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长度的几何形合理调整(建议多尝试几次,达到最好的姿势与形态)。

  1、为了达到最佳形态,请多尝试造型、长短不一的形状可以自由组合,最后配上龙爪(注意:爪似鹰爪);

  正如郭若虚指出的“(龙)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在这件云龙纹瓶中,青花绘祥云环绕着五爪龙。因此最后,我们亦在其间添上祥云。

  3、同一种方法,百变多种造型,动作要夸张,注意线、构图饱满、破框而出增加趣味性。

返回列表
龙年做个龙手工
发布时间:2024-02-29

  甲辰龙年,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举办“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展出8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精品。这些文物上的龙或爬行盘绕,或腾跃奔走,或姿态轩昂,或灵动可爱,它们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写照。

  值此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上博小艺堂”以展览中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规范又不失个性的龙纹,结合美术创作中线与形的练习,动手完成一件可爱的龙手工。

  小口,短颈,双耳,扁圆腹,圈足。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一正面五爪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青花深沉,胭脂红娇艳,两色相映成趣。扁瓶颈部以胭脂红彩书写异体“寿”字,寓意百寿吉祥。底部落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一朝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烧,此类扁瓶应是借鉴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抱月瓶而来。有研究者认为《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所记载的“宝月瓶”“马褂瓶”即是此类器物。胭脂红为釉上彩,于雍正十三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管理御窑厂的督陶官唐英(1682—1756)在《陶成八年二月二十日《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提到希望将“选落之黄器、五爪龙等件,仍附运进京,以尊体制而防亵越。”但是乾隆所作的朱批中明确说:“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这里的“仍照原议行”就是在当地变价出售。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第五。除了龙,其他十一种生肖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龙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体。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神性动物。

  古人从创造龙开始,就赋予龙以神圣含义,这样的做法代代相传,并进一步融合、升华、神化,最后形成了龙是帝王象征的观念。至封建时代结束,龙更进一步是我们这个多民族汇聚形成的大一统国家的象征。归总起来,典籍中流传的龙的形象有三种。

  第一种,龙是一种能飞天潜水、与上天沟通的动物,常常与吉祥、好运相关联。这种说法多见于先秦文献,例如《乾卦·九五》的交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二种,龙是一种与雨水高度相关的灵兽,或是说负责行云布雨的神灵。龙的地位之所以被抬升并神化,可能与农作物的收成高度依赖雨水有关。舞龙求雨的做法应早已有之,而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方的正式礼仪也逐渐变成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如元宵节舞龙灯的传统。

  第三种,龙的形象是权力、尊贵与帝王的象征。司马迁是第一个直接说皇帝就是真龙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用了两件事证明刘邦是真龙天子。自此之后,龙成了帝王、尊贵、权力的象征,皇帝们开始以龙自居,凡其所用之物,均冠以“龙”字,例如所坐之椅为龙椅,所穿衣物为龙袍,所生之子为龙种等。

  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的五爪龙和寿字纹均以胭脂红彩绘而成。胭脂红釉瓷系以金为着色剂的低温单色釉瓷,亦称“金红釉瓷”。因这种釉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故又称“西洋红”或“洋金红”。釉烧温度约为800°C~850°C。在康熙珐琅彩瓷上已见应用,但将其作为一种釉单独用来装饰瓷器,则始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乾隆两朝,胭脂红釉瓷成为皇帝喜爱的名贵单色釉瓷。胭脂红釉中的金大约占万分之二,足见金的发色能力之强。胭脂红釉呈色有深浅之分,浓重者称“胭脂紫”,稍淡者称“胭脂水”,最淡者称“淡粉红”。

  中国龙纹艺术在宋代基本定型下来,并向着规范化、艺术化发展,跨入纯艺术领域。

  北宋美术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龙理论。他在“叙图画名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

  在该书的“论画龙体法”中又说:“自昔豢龙氏殁,龙不复扰。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归于泉,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今之图写,固难推以形似,但观其挥毫落笔,筋力精神。理契吴画鬼神也(前论三停九似,亦以人多不识真龙先匠所遗传授之法)。”

  从此以后,龙的艺术形象基本上皆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各个时期虽有小的调整,但总体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本次小艺堂以上博馆藏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姿态轩昂的龙造型,并进一步学习龙纹的基本范式,运用纸艺进行创意实践。在进行创作时,重点练习以线条分割形状,创造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

  观察文物,根据北宋郭若虚总结的“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的造型范式,对纹样做多元化的分析,并进行结构拆分。

  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线,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线”能将画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由此产生新的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线”能塑造形象,也能表达作者情感。

  在将动态转化为线条之后,我们可进一步将龙的每个部分转化为形状、大小、方向各异的几何形。再编一则小口诀,作为提示:

  完成结构分析后,我们郑重进入创作。首先,准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废边角料/彩色底图、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固体胶、丙烯马克笔。

  根据步骤②线条分析和步骤③几何分析的结果,初步拼贴龙的造型,可依据龙头—龙身—局部的次序。

  注意:“线”所塑造的形象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长度的几何形合理调整(建议多尝试几次,达到最好的姿势与形态)。

  1、为了达到最佳形态,请多尝试造型、长短不一的形状可以自由组合,最后配上龙爪(注意:爪似鹰爪);

  正如郭若虚指出的“(龙)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在这件云龙纹瓶中,青花绘祥云环绕着五爪龙。因此最后,我们亦在其间添上祥云。

  3、同一种方法,百变多种造型,动作要夸张,注意线、构图饱满、破框而出增加趣味性。

...
龙年做个龙手工
发布时间:2024-02-29

  甲辰龙年,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举办“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展出8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精品。这些文物上的龙或爬行盘绕,或腾跃奔走,或姿态轩昂,或灵动可爱,它们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写照。

  值此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上博小艺堂”以展览中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规范又不失个性的龙纹,结合美术创作中线与形的练习,动手完成一件可爱的龙手工。

  小口,短颈,双耳,扁圆腹,圈足。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一正面五爪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青花深沉,胭脂红娇艳,两色相映成趣。扁瓶颈部以胭脂红彩书写异体“寿”字,寓意百寿吉祥。底部落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一朝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烧,此类扁瓶应是借鉴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抱月瓶而来。有研究者认为《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所记载的“宝月瓶”“马褂瓶”即是此类器物。胭脂红为釉上彩,于雍正十三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管理御窑厂的督陶官唐英(1682—1756)在《陶成八年二月二十日《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提到希望将“选落之黄器、五爪龙等件,仍附运进京,以尊体制而防亵越。”但是乾隆所作的朱批中明确说:“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这里的“仍照原议行”就是在当地变价出售。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第五。除了龙,其他十一种生肖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龙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体。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神性动物。

  古人从创造龙开始,就赋予龙以神圣含义,这样的做法代代相传,并进一步融合、升华、神化,最后形成了龙是帝王象征的观念。至封建时代结束,龙更进一步是我们这个多民族汇聚形成的大一统国家的象征。归总起来,典籍中流传的龙的形象有三种。

  第一种,龙是一种能飞天潜水、与上天沟通的动物,常常与吉祥、好运相关联。这种说法多见于先秦文献,例如《乾卦·九五》的交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二种,龙是一种与雨水高度相关的灵兽,或是说负责行云布雨的神灵。龙的地位之所以被抬升并神化,可能与农作物的收成高度依赖雨水有关。舞龙求雨的做法应早已有之,而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方的正式礼仪也逐渐变成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如元宵节舞龙灯的传统。

  第三种,龙的形象是权力、尊贵与帝王的象征。司马迁是第一个直接说皇帝就是真龙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用了两件事证明刘邦是真龙天子。自此之后,龙成了帝王、尊贵、权力的象征,皇帝们开始以龙自居,凡其所用之物,均冠以“龙”字,例如所坐之椅为龙椅,所穿衣物为龙袍,所生之子为龙种等。

  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的五爪龙和寿字纹均以胭脂红彩绘而成。胭脂红釉瓷系以金为着色剂的低温单色釉瓷,亦称“金红釉瓷”。因这种釉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故又称“西洋红”或“洋金红”。釉烧温度约为800°C~850°C。在康熙珐琅彩瓷上已见应用,但将其作为一种釉单独用来装饰瓷器,则始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乾隆两朝,胭脂红釉瓷成为皇帝喜爱的名贵单色釉瓷。胭脂红釉中的金大约占万分之二,足见金的发色能力之强。胭脂红釉呈色有深浅之分,浓重者称“胭脂紫”,稍淡者称“胭脂水”,最淡者称“淡粉红”。

  中国龙纹艺术在宋代基本定型下来,并向着规范化、艺术化发展,跨入纯艺术领域。

  北宋美术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龙理论。他在“叙图画名意”中指出:“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凡画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

  在该书的“论画龙体法”中又说:“自昔豢龙氏殁,龙不复扰。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归于泉,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今之图写,固难推以形似,但观其挥毫落笔,筋力精神。理契吴画鬼神也(前论三停九似,亦以人多不识真龙先匠所遗传授之法)。”

  从此以后,龙的艺术形象基本上皆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各个时期虽有小的调整,但总体形象不再有大的变化。

  本次小艺堂以上博馆藏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为灵感,汲取文物中姿态轩昂的龙造型,并进一步学习龙纹的基本范式,运用纸艺进行创意实践。在进行创作时,重点练习以线条分割形状,创造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

  观察文物,根据北宋郭若虚总结的“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的造型范式,对纹样做多元化的分析,并进行结构拆分。

  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线,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线”能将画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由此产生新的空间感、疏密感和节奏感;“线”能塑造形象,也能表达作者情感。

  在将动态转化为线条之后,我们可进一步将龙的每个部分转化为形状、大小、方向各异的几何形。再编一则小口诀,作为提示:

  完成结构分析后,我们郑重进入创作。首先,准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废边角料/彩色底图、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固体胶、丙烯马克笔。

  根据步骤②线条分析和步骤③几何分析的结果,初步拼贴龙的造型,可依据龙头—龙身—局部的次序。

  注意:“线”所塑造的形象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长度的几何形合理调整(建议多尝试几次,达到最好的姿势与形态)。

  1、为了达到最佳形态,请多尝试造型、长短不一的形状可以自由组合,最后配上龙爪(注意:爪似鹰爪);

  正如郭若虚指出的“(龙)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在这件云龙纹瓶中,青花绘祥云环绕着五爪龙。因此最后,我们亦在其间添上祥云。

  3、同一种方法,百变多种造型,动作要夸张,注意线、构图饱满、破框而出增加趣味性。

...